与谁比,比什么
与谁比,比什么 |
发布日期: 2011-05-11 07:49 编辑: 江西廉政网 |
近日,中部地区一位省纪委书记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“队伍建设年”活动中说,我们现在的工作条件、我们的福利待遇是有保障的,但与大款比就说明你的参照系不对,越比心理越不平衡,越比越会使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歪门邪道,甚至走向反面。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,这个“醒”提得及时且有必要。
“比”,即比较,是一种常见的现象。在现实生活中,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“比”的境况和要求。应当说,在“比”的问题上,大多数领导干部做得是好的,但也有少数人在与谁比、比什么的问题上出现严重偏差,给精神状态带来消极影响,对工作和事业造成一定损失。比如,时下一些党员干部存在“盲目攀比”的现象:在工作上不比成绩和作风,而比关系和“人脉”;不比能力和水平,而比权势和职位;不比学习和修养,而比财富和享乐,等等。这种错误的比较观,往往导致心理失衡、行为失准、工作失责,轻者使人格变得庸俗,重者误入歧途,难以自拔。
对领导干部来说,与谁比、比什么,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其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和权力观,更是观照其作风、追求和境界的一面镜子。
与谁比,就是要选好“比”的对象。“比”的对象选准了,可以比出干劲、比出动力、比出志气;反之,就会比出怨气、比出失落、比出懈怠。领导干部在工作上应时常与艰苦和困难地方的干部比,在生活上应多与普通群众比,在思想境界上应多与英模人物、先进分子比。比对了,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知足心态,牢记责任和使命,自觉融入群众,事事处处替群众着想,为群众谋利。
比什么,就是要选好比的内容。一个人的价值,不在于个人获取多少名利,而在于他给社会和人民创造了什么。比什么,有很多的选择,关键是确立正确的“参照系”、“导航仪”。无数实践证明,树立了正确的比较观,可以比出爱岗敬业、勇创佳绩的使命意识,比出奋发进取、敢于领先的精神状态,比出联系群众、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,比出立党为公、清正廉洁的公仆情怀。
诚然,“比”也要讲求方式方法。俗话说: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;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。鲁迅先生曾说过:“倘要完全的书,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;倘要完全的人,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。”在比的过程中,领导干部不能老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,更不能“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”,不妨看低一点自己,多看自己的短处和不足,多与别人比能力、比成绩、比创新,如此方能保持正气、底气和豪气,为改革和发展作出新贡献。
弘扬好作风,真功在平时。今年是全国省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之年,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将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岗位。在“赛场选马”的过程中,党员干部要形成良好心态,塑造健全人格,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内省焉”,既要克服自负心态,又要克服浮躁心态和嫉妒心态。在比的同时,须知个人的资历、功劳相对于党的宏伟事业,微不足道;离开组织和同事的帮助,个人将一事无成。
与谁比、比什么,尤其需要领导干部既无私心,又能包容。必须看到,少数党员干部在比较观上出现问题,根源在于党性不强。领导干部只有心善如水,心底坦荡,才能做到一切以事业为重,不以个人好恶、恩怨、利害、需求为标准看待别人,看待事业和利益,更加讲操守、重品行,勇于开拓,力求作为,向建党90周年交上满意答卷。(刘上峰) |
来源: 大江网-江西日报 |